——《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》解读
5月28日,中国农业科学院、苏州市政府共同发布《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(2020-2022年)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标体系》),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“苏州样板”提供定量依据。这是我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体系。
此前,苏州已提出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。江苏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,这是中央、省委交给苏州的光荣使命,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走在前列”的谆谆嘱托,按照“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、城乡融合程度高”的要求,解放思想、敢于争先,为全省全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好路、领好向。
“苏州方案”带头跑
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
在《指标体系》联合发布会上,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表示,在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空前创举,苏州市率先发布《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》,体现出其一贯的担当与作为,不仅是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“苏州样板”的起点,也是迈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道路的第一步。
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是乡村振兴总目标。国家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提出,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实力强的乡村,到2022年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起到示范带动作用。作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最高的地区,2019年11月19日,江苏省已与农业农村部签署部省合作框架协议,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江苏有部署,苏州有决心。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表示,改革开放以来,苏州一直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典型,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,理应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“树样板”、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“探路子”。
从发展基础看,目前,苏州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3180亿元,村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936万元,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5万元,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。苏州有条件、有基础也有责任先行一步,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,率先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。
从准备工作看,苏州市积极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,已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、探索性工作。2020年1月15日,中国农科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订《战略合作协议》,在科技咨询、规划创新、人才培训、产业孵化等7个方面深入开展院地合作,将高校的科技、资源、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、创新、竞争优势,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、农村现代化、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。《指标体系》正是双方合作结出的首枚硕果。
搭建“四三三”架构
全力勾画现代化现实模样
翻开《指标体系》,这些数据勾画出农业全面现代化的现实模样:粮食产量稳定度达到100%、粮肉菜稳定保障指数达到100%、“三高一美”指数达到100%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90%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5%……
下一页,又展示出乡村文明、百姓安居的美好画卷:村5G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%、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%、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占比达到100%,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%、特色康居(宜居)村占比达到80%、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到60%……
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发展目标,农业是本体,农民是主体,农村是载体,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。苏州以农业现代化、农村现代化、农民现代化、城乡融合为框架,制定了一、二、三级指标体系,涵盖大市级、县级市(区)、镇(涉农街道)三个行政层次,总体形成“四三三架构”。
在构建体系时,既考虑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,又兼顾了不同区域资源禀赋、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差异,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群的设置相对灵活,对国内其他地区具有可复制性、可推广性、可借鉴性。“比如,市级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由12个一级指标、29个二级指标、49个三级指标组成。结合考核需求,我们在这四大领域、三级指标中又分别筛选形成了38个适用于县级的考核指标和32个适用于镇级的考核指标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常说。
在指标选择上,既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新发展水平,又突出与国外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作比较,还注重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性和特色性。“特别体现在农业现代化方面,我们设置的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、产业体系3个领域的现代化,就是从国际通用、国内可比与苏州地方特色三个层面,来提出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指标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说。
中央农办副主任,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、副部长韩俊对《指标体系》表示认可: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农民现代化既是重点,也是难点。这套指标体系就讲到了农民的现代化,包括农民生活、农民素质和公共服务现代化,这些判断是正确的。我有信心,苏州能够如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,树立起农民现代化的榜样。”
对标找差补短板
苏州奋力追赶现代化
“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水平”评估结果显示,苏州市2019年综合得分为79.22分,处于现代化转型跨越阶段,发展基础较为良好,但距离89.95分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。
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在评分中凸显:从49项指标看,2019年苏州低于60分的仍有10项,占20.4%;从12个主题看,60分以下的主题仍有2个,为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民素质;从4个领域得分看,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城乡融合、农村现代化、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。
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认为,对标《指标体系》,苏州应找准目标差距,补齐发展短板,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国家级改革试点,着力破解束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,探索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,加快苏州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融合走在前列。
瞄准这些短板,苏州早已出台三年行动计划书,立足四大方面,列出详细“时间表”与“路线图”,稳扎稳打,朝目标挺进。
聚焦都市生态农业定位,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。持续推进“三高一美”工程建设,加快农田连片及闲置地整治,2020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,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;推进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建设,加快建立涉农信息采集与共享工作机制、农业信息平台整体互联机制、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融合推进机制,到2022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2%,全市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55亿元;大力发展共享农庄(乡村民宿),促进农业与文化、教育、康养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。
聚焦美丽宜居乡村建设,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。推进“三特一古”乡村工程建设,以自然村为单元,整合现有乡村建设项目,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乡村建设体系;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建设,大力实施“光网乡村”工程,力争到2022年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。
聚焦农民生活持续改善,率先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。推进就业创业扶持工程建设,建设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,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;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工程建设,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积极探索股权继承、转让、抵押担保等后续制度安排。
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基本实现“四化同步”发展。推进城乡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建设,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,到2022年实现行政村养老中心全覆盖;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工程建设,支持新乡贤返乡,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,为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。
苏州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李亚平表示,苏州将认真用好这套凝聚了心血和智慧的《指标体系》来引领实践,评估成果,努力为全省、全国提供苏州经验,做出苏州贡献。相信不久的将来,一幅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、城乡融合水平高”的繁华图景必将在苏州大地展现,为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再添亮眼底色。